
科普水平是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象征,做好科普教育工作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為了解社會大眾科學素養水平,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科普工作,物理學院小物科普志愿服務隊于8月4日、8月5日在全國各地同步展開“小物調研”活動。
本次“小物調研”活動通過街頭訪談的形式進行,志愿者對各個年齡段的路人進行采訪,包括一些基礎科學知識、科學實驗經歷及對未來科普教育的看法。主要參與此次調研活動的城市有天津、南京、濟南、濰坊、菏澤、青島等。
志愿者通過像路人提問如“什么是流星”、“為什么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等科學問題了解到20-35年齡段回答正確率最高,達到70%,而在城市分布方面,一、二線城市正確率遠高于其他城市,進一步表明今后的科普服務工作更要關注教育資源不平衡問題,傾向于向教育落后地區進行志愿服務。對于科學實驗經歷,團隊主要針對5至15歲兒童,詢問是否在家自己做過科學小實驗,65%的孩子們表明曾經動手做過,其中25%的孩子表示自己經常在家跟著科普視頻動手做小實驗。同時,絕大多數孩子們表示自己非常喜歡小物實驗室這種線上實驗教學視頻,既可以收獲知識也可以收獲自己動手的樂趣和成就感。在未來科普教育方面,許多市民表示可以創新模式,打破傳統枯燥的科普教育,使科普工作更加有趣味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引進VR技術,身臨其境的體驗讓科普更加大眾化。
通過此次調研活動,團隊對目前科普教育水平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為下一步科普志愿服務工作打下了基礎。相信“小物科普志愿服務隊”可以不斷進步,為科普教育工作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