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見自己的名字時感覺自己顫抖了,上臺,領獎,下臺。依然可以想起作品完成時的熱血沸騰。比賽已經結束了,但對于我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起點。”代叢嶺同學眼睛很認真地看著我們,透過眼鏡,我看見她眼眸里有星星,像是穿過層層星云最后抵達底端,里面飽含著對世界的好奇。
代叢嶺同學是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2016級本科生,在這次已經結束的“山東省物理科技創新大賽”中,她以優異的成績奪得了省級一等獎兩項。采訪開始,她主動談起了自己在大學四年間的學習和比賽學習:“學習和競賽是相互促進的,學習是知識系統化和理論化的過程,但是怎樣去用怎樣去將知識轉化為一次創造,就需要實踐,參加競賽是一個很好激發靈感的方式。”
她回憶起了2017年,那一年她參加了大學四年的第一次挑戰——SRT。第一接觸科創她是茫然又充滿期待的,“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物理是可觸碰的,在這個項目中我們主攻RNA甲基化電子識別的理論研究,在準備期間及項目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有很多的知識盲點,只有翻閱各種資料去查找。這其實是一個很獨立自主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會有許多新奇有趣的想法涌上來,它促使著我去尋找它們最初的爆發點。”那次大賽她取得了三等獎的成績。“這次經歷使我熱愛上了物理,我突然充滿了一股力量,它們促使著我去探索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從2017年獲得SRT,全國大學生電工數學建模三等獎等;再到2018年獲得科技立項、山東省大學生物理競賽二等獎等。她用自己的行動去探索著物理世界,也改變著自己。
路漫漫需上下求索,聚焦主業,攻堅克難。無論是之前的比賽還是這次的“山東省科技創新大賽”的成果,對于代叢嶺來說都來之不易。最艱難的時期是代叢嶺同學在比賽中遇到的最艱巨的挑戰,項目前期,她在實驗實施過程中發現,由于光場范圍限制等因素,實驗無法在使成像后焦平面很容易得到完整干涉圖樣情況下,又同時使可測量數據點少。只有實驗儀器更加復雜和精確,才能達到預想中的測量效果。
“我不想放棄,在最艱難的時刻,我都不允許自己出現放棄的念頭。總有問題存在,于我來說我的智慧在于解決所面對的問題。”
出現問題的那幾天,代叢嶺寢室難安,“在做夢時都會夢到實驗儀器的變化,從早上起來想到晚上也不停,只想知道怎么解決問題。”她的眼睛里泛起波瀾。
“然后出現了轉機。”她反復測量,從測量干涉條紋間距入手得出由于金屬膨脹導致反光鏡轉動角度,進一步推到出角度變化與膨脹量的關系,轉機得以出現,她最終達到了項目目的。這個身體并不粗壯甚至還有些纖細的女生體內有巨大的能量去支持著她成為這樣的人,這種能量來自她對科學的熱愛。
代叢嶺同學告訴我們,她非常重視山東省科技創新大賽,因為比賽除了注重理論知識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研究的過程,根據比賽流程,第二天開幕式后,開始正式比賽。評委老師將根據項目順序依次進行評比。在開賽前一段時間代叢嶺同學每天反復練習,尋找實驗的突破點,思考老師可能提出的問題再自答自問進行模擬答辯。比賽前一天,代叢嶺同學到達了自己的項目場地,做好了準備工作。整個比賽過程中,她臨場發揮穩定,整個過程幾乎沒有波瀾,將實驗的創新點和應用解釋得簡明清晰,得到了評委的一致肯定。
“我希望自己能夠盡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如果滿分是100分,就要用150以上的力氣去做,因為這不是白日做夢,這是我自己的選擇,它是充滿力量的,所以我希望可以讓別人看到我的100分。”代叢嶺同學說,她經歷過許多次失敗,每一次都是不留遺憾的,“因為我做到了自己能做到最好狀態,我仍有夢想。”
物理將她與興趣相同的人連系在了一起,她說在大賽中,與其他高校學生的學生共同學習和進步,大家一起探討物理學科方面的一些知識,讓她在這次比賽中積累了很多在學校學習中無法獲取的經驗和知識。大賽為這些對物理充滿熱愛的青年們營造熱愛科學、勇于創新、敢于競爭的環境和氣氛。
“我有時候想起1927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包括愛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諤在內的29位物理學家參與那次大會。我很羨慕,那是我憧憬的高度。那是物理研究應該有的氛圍和環境”她說,物理是純粹又干凈的學科,卻包含著世間萬物。“這一門學科的存在,太神奇了。我希望可以一直走下去。”這是代叢嶺在本次采訪中唯一一次發出了感慨。
代叢嶺同學在采訪中談起她的導師——榮振宇老師,他不僅是代叢嶺的班主任,也是代叢嶺同學進入科創的引路人。“我非常感謝老師對我的支持和鼓勵,在最艱難的時期,當我以為我的實驗項目已經接近失敗時。是榮老師給了我前進的方向和動力,他會詳細地告訴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去思考解決問題,沒有榮老師的支持與幫助,我很難取得這些科創的成果。”她的語氣里的敬愛和佩服之情感染了筆者一行人。她告訴我們,榮老師在科創項目開題、實施、研究過程中,嚴謹認真的態度深深的影響了她,他是科學路上的朝圣者,抱著最虔誠地心行走在科學這個富麗堂皇的宮殿里。真摯的靈魂是會互相認可且吸引的,前科學人的品質傳遞給后一代,代代相傳,星火不熄。
不僅在學業方面表現突出,代叢嶺同學有著近乎完美的大學生標準形象——多方面發展,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在班級事務,團內務方面她嚴格要求地自己,不僅大一至大三連年榮獲校優秀班干部,優秀團員;還在大二階段榮獲校優秀學生。課余時間代叢嶺同學十分注重身體健康,經常參加鍛煉,她的體育成績優異,曾拿到過校運動會女子團體4×100第四名;校運動會女子團體4×100第七名、校運動會女子100米欄第六名;物理學院首屆羽毛球比賽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談起這些成績時,她臉上露出了一些羞澀的神情,她說:“科研很重要,所以不能因為自己的身體而耽誤了科研。”
大四的代叢嶺同學已經開始了畢業的準備工作,當被問及今后的目標是什么時,她一只手握著拳頭堅定地說:“當然是好好學習,考上研究生,繼續學習熱愛的物理。”
“你知道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并走近它,觸摸它的嗎?”她指了指自己的腦袋,“是通過物理。我覺得自己知道的太少太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初見這句話我被震撼了,我明白那些前輩們所抱有的信仰。當我堅定走下去時,我感覺自己站在黑洞的前面,它凝視著我,雖然不知道通往何方,但我明白了自己的所追所尋。”